2016年7月27日

脾的情與志

[圖片選自網路]

脾胃,以靈魂器官層次的角度去看待它時,就不是單純地消化那麼簡單了,雖然消化本身也是上天神奇造物能力,然而在"訊息與能量"(氣)的觀點上,它具備著將物質轉換成非物質的能量。手太陰肺經和足太陰脾經有著共同的特徵,肺經是直接接受非物質(氣)的能力,而脾經是接受物質(水穀),進一步轉換成非物質的能力,二者接收外界能量,轉化滋養人體最後的形態是相同的,所以在道家修行中有"辟穀"的修鍊,或是瑜珈靜心中的"食氣者",皆是可以被人體接受養分的方式。
脾臟,中醫定義它為後天之本,如果脾臟出現氣血失調的時候,影響到的是其它四個臟腑,在輕重的比例上,會以「控制欲」為主要表現反應出失調的差異,例如心脾情緒的人多渴愛,會在食物上嗜吃甜食,透過控制欲來滿足情感上的索討;脾肺情緒的人多鬱結,容易對人生的未來感到沒有方向,或是自我要求無法達到時,會出現自暴自棄、人我分離、陷入挫折感的牛角尖里;肝脾情緒的人多生悶氣,得失心很強,動不動就會以死要脅來達到目的;脾腎情緒的人什麼都想要,潛意識對於物質十分沒安全感,很容易把住處或身體當做倉庫屯積物質或靠吃來填補空虛,甚則以物質的安全感做為人生目標。
情緒化的另一個面向就是純理性,對於純理性的人講求的是邏輯思考的特質,若說情緒化的控制慾是從外在抓住資源,理性的控制慾則是對自我的期望和標準要求很高;雖然出發點不同,但二者都容易因控制慾而出現脾胃失調的問題。對於理性型的人,影響的部位會以頭頸部、頭髮、乳房、胃部疾病、肌肉組織和血管壁彈性等實體器官組織失調的疾病,脾主肌肉四肢、脾主思慮、主運化水穀,把養分先供應到最需要的部位(腦),思慮過度則耗元氣,頭髮早白或掉髮,甚則用腦過度而早衰、少動多用腦而消耗四肢肌肉,且腹部常水腫或氣腫,為達到自我期望的目的而廢寢忘食,過度專注而忘記呼吸,常會出現身體能量耗盡而出現猝死現象,都是過猶不及的性格。
若要讓脾臟的能量導向良性的運作,脾臟就如同孔明軍師一樣的角色,帶兵講求兵法運用,解決問題講求事半功倍的效果,養精蓄銳,安養四臟;脾虛則心不安,脾強則耗心氣,脾主中土,講究的是有功但不居功的協調性,功高震主則容易自私自利,而無功受祿則容易失去自信,成為沒有主見而依附型的特質。
脾胃的情緒症狀,食療多屬不易,原因在於個體本身需要能覺察自己想要突破既定模式,才能跳脫習慣的綑綁,若觀念不能轉變,食療的功效會因此而打折、甚至無效,它會因個人對於食物的起心動念決定食材的效果,脾胃失調的人最符合的一句話就是「一念天堂,一念地獄」,往往一個轉念,是可以不藥而癒的。
【想要更了解更多脾胃的個性和解套,可參考本篇】
http://ppt.cc/tL5g8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