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19日

中醫治療八法

我常遇到許多自學中醫的人很容易陷入用錯中藥與用錯治法的迷惘中,絕大部份的原因是對自身或患者的體質是一無所知,很容易因中醫四診(望聞問切)體會不足而誤用或誤解中藥的作用而吃錯處方,中醫醫理的哲學思想和中藥本是二大獨立卻又互相通用的學問,對我來說,學中醫的悟性需先從了解自己體質開始,在用藥之前,必需先了解疾病發生的原因(理),清楚以後才會決定治法(法),有了方法以後才會開立主要處方(方劑),最後再因個體差異隨症加減藥材(藥),順序一旦錯置,就有八成的病是很容易誤治的。
舉一些網路上常見的問題,比如說糖尿病要吃什麼?我說糖尿病一是在中醫沒這病名,二是糖尿病對於一般人來說只有驗血糖決勝負,但血糖就像血壓或心跳一樣,是動態變化,它不能成為判斷是何種體質的標準,就像維生素C可以改善什麼體質一樣無解。我對一般人俗稱糖尿病的理解是,一是養分無法進入細胞給予能量而產生血糖偏高的問題(簡單來說就是細胞在哭餓);另一種是因情緒焦慮、容易操心或悲觀思想的人,憂思傷脾而出現的運化失調型;再者是嗜吃不好消化和不好吸收的飲食習慣,或是暴飲暴食傷到脾胃的高血糖症。三種病因和體質皆有差異,當然也會有不同的治法,不能單靠看血糖來決定。學習中醫要具備的基本能力就是在不同症型中判斷出最符合患者治療方向和手段來「對症論治」。如果忽略中醫思惟的診斷,把西醫用藥模式套用在中藥應用的話,只會可惜了古代醫家用心在中醫診斷的智慧與經驗。
以下簡單介紹中醫治療的方法,無論在藥用、食療或物理治療,都不超過這八個方式。
中醫治療有八法:汗(發汗)、吐(催吐)、下(瀉下)、和(和解,順勢)、溫(溫熱)、清(清涼)、消(消導)、補(滋補)。
汗-常用於上呼吸導感染或某些急性痘疹
吐-常用於食道阻滯或食物中毒或祛積痰
下-常用於腸道疾病或急性水腫
和-常用於氣阻中膈的腹脹
溫-常用於寒症
清-常用於熱症或中暑
消-常用於內傷血瘀或痰瘀或慢性水腫
補-常用於臟器虛損或增強免疫
一般情況下,病在表用汗法,在裏用下法,寒證用溫法,熱證用清法,虛證用補法,實證用攻法,半表半裏用和法,痰飲積聚、瘀血腫脹等用消法。臨床中有時一種治療方法不能解決整體問題,則要根據病情需要,綜合數法,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或是能雙管齊下、標本兼治,以達其治癒疾病的目的。如陰虛而兼表證用滋陰解表法;正虛邪實用攻補兼施法;上熱下寒須寒熱並用法等。
想了解治療八法的詳細內容,可參考以下網站的詳述:治法的概念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