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1日

夏至(6/21)-冬病夏治,預防枯夏


【圖片選自網路】

夏至意味著夏天來臨,但還不是整個夏季最熱的時刻,氣候上的變化會突顯午後大雨,這樣的天氣型態在【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有傳神的描述,「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意思是整個夏季,植物生長茂盛、抽芽生綠葉,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天(陽)與地(陰)氣相交,炙熱陽光讓地氣上昇結成雲,積聚成雨回歸大地,形成陰陽循環交流的氣象;萬物新生的綠意與花果齊放,對於秋收期的作物蘊釀著結果實的準備,如果夏季的花無法應時授粉,則入秋後收穫量會減產。對應人體的變化則是寅吃卯糧,秋天容易出現納氣不足的氣虛咳喘、甚則忽冷忽熱、頭痛、發熱、顫慄、關節痛、嘔吐等發瘧的症狀,這是伏寒在體內發作的現象,起因多為夏至嗜食生冷冰品的結果。

「夏至一陰生」,還未到盛夏節氣,陽氣在夏至就開始蘊釀陰伏之氣,如同「冬至一陽生」的道理一樣,典型的冬病夏治的保養法為「三伏貼」,三伏的計算方法為從夏至起算的第三個庚日(約為夏至後三十日以內)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為末伏。以國曆105年的三伏為例,初伏為國曆七月十七日(庚子日),中伏為國曆七月二十七日(庚戌日),末伏的開始日為國曆八月十六日(庚午日)。三伏天的計算有時候是三十日,有時為四十日,會依立秋後計算的庚日為準,而非固定以三個庚日計算。

三伏貼並非人人皆需要使用,一般用於肺氣虛寒的上呼吸道疾病、過敏(季節性咳嗽、氣喘、過敏性鼻炎或異位性皮膚炎等),透過藥餅或中藥敷料敷貼在肺系的穴位上,如風門、肺俞、天突等,若伴隨兼症,可加入脾俞、肝俞、腎俞等穴位合併保養。古方的「益氣膏」為三伏主要方劑,有白芥子、延胡索、細辛、甘遂,四味藥材研末後用薑汁調成膏揉成丸狀敷用,坊間組成的方劑會因療效各有不同,原則不離冬病夏治的療法。

「枯夏」主要出現於天氣炎熱、暑氣滯悶,出現的食慾不振的肢體消瘦,對應在胃口納少的症狀上,屬於熱傷暑氣的氣陰二虛症,津隨熱散,在飲食的調養上以清補為原則,可以用小米粥(糙米3份:小米1份)的基底上加入半份綠豆,煮成無調味的綠豆小米粥,一方面對於暑熱有改善,二則能生津斂氣,配菜則以清淡的清炒豆芽或空心菜或絲瓜、涼拌三絲(豆皮、豆芽或小黃瓜、黑木耳)或蕃茄炒豆皮等小菜搭配,既開胃又能促進食慾和消化,不妨多加變化,安度炎夏。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