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9日

用藥如用兵

過去學習中醫的時候,中藥學老師講了一句銘言"用藥如用兵",我曾為此去買了一本孫子兵法來研究了一番。學習每一個藥材以及它配伍的方式以後,就愈來愈理解中藥老師為何會這樣形容藥材了。試著把自己當成帶兵的將軍,如果不夠了解每個兵種的功能與作用,輕症是殺雞用牛刀,抓不到重點的就愛大軍壓陣就把五臟的藥全用下去,既耗氣也傷財。還記得跟診實習時,我的老師開藥從不超過12味中藥,他認為每一味藥都要適得其所,所以無需量多,精準到位最重要。舉例來說,當歸是深入肝臟血分用藥,若肝臟需要血液的支援,就一定會用上它,它是最好也最適合的補血要藥;若是末稍循環不良的四肢冷或血虛頭痛,就需要配合川芎、熟地、芍藥一起把肝臟的血帶往末稍四肢,且劑量以奇數為宜,奇數善走,偶數善補;一種藥在不同的處方中會扮演主角或配角的角色,其關鍵就在於人體體質因人而異,就需要因人治宜的加減。
對我來說,善用藥之醫者,必需具備有抗衡病氣的"殺氣",病氣愈強,殺氣要愈強,才能不被病氣反噬,用藥也才會有效。有效的方式不一定是大軍壓境、以量取勝,而是善於知前顧後,了解病勢走向,快狠準的擊殺主謀,讓病人自體尚存的正氣去善後;用兵最忌不知敵友而通殺,這樣病人也沒有氣力恢復自身的元氣,而中藥有趣之處,在於它是智慧型的,除了裝了GPS導航系統以外,也知道與同伴之間需要互相支援的默契,有了訓練有素的精兵,剩下就要看帶兵打仗的人如何判斷敵我情勢來選擇戰術和兵種了。
人體是一個動態變化的存在,疾病也是,它會以正氣的強弱來決定自己的強弱,正氣是決定用藥或食療的方向與主要考量,當人正氣尚存時,只要選擇扶正(氣)的做法即可,若是正氣已虛、內臟虛損時,用藥的考慮就需要既不傷本,又要祛病,這時的處方就不會一成不變,在每個疾病的變化上去調整當下的需求,有時一帖處方會吃上一週,大多是以扶正氣為主。祛病的處方多猛烈,就像出動特種部隊一樣,情報(診斷)要精準,下手直達要害,且快速徹離(被身體代謝),通常這類型的藥多有毒性,不能常態性使用,過量也會產生毒副作用,所以診斷(情報掌握)就是最需要不斷精進的學問,診斷方向正確,即使是普通兵也會有打勝仗的機會,而養生的領域中,診斷的基本功就是觀察自己身體想表達的訊息,無論是症狀、生活作息的變化、精神體力狀態、飲食口味的改變、對於溫度的敏感度等等,都是身體表達的方式,如果我們長時間忽略身體的語言,身體也會慢慢與病共存,這類的亞健康人非常多,也多因情緒、壓力、自我價值等等有很大的關係,身體會體恤我們心里的累,所以用一場病讓我們休息,也或者是一場意外等等,了解這些訊息的本質才是我們需要去面對的部份,這或許也是我們在過程中可以學習的體驗。
養生是醫療的模糊地帶,我很喜歡食療的原因是我的殺氣不夠重,下手不夠狠,天生不想當醫生。養生的方向就是以扶正氣為主軸,如果在正氣尚存時讓疾病不上身,自然無需用上毒性很強的中藥,也不用擔心會染上大病,這也是我的想法與期望。現代人難免還需要疾病來讓自己不得不面對自己逃避的問題,所以有時生病也是讓人有機會放慢自己的腳步,重新檢視自己的生活的契機,從另一種生命的角度來看待時,我們想要得到的能量,或許只是能肯定自己生命其實是一個了不起的存在,能夠面對困難、實現自我價值的體驗過程,有一顆對生命熱情的心絕對勝過任何醫、藥的治療,它能啟動我們每一個人都有的"自癒力"。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