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9日

多久沒和家人一起吃一頓飯了

你有多久沒和家人一起吃一頓飯了?
還記得在高中畢業以前,我們一家五口每天都會一起吃晚飯,在餐桌上,父母之間難免會有爭吵,但仍有氣氛平和的時候;依照傳統,若掌廚者還沒入坐,晚輩們擺好碗筷,等著父親或母親一起用餐之前,是不可以先用餐的;當掌廚者入坐以後,依照輩分順序感謝長輩、感謝食物,也按照進食順序,先喝湯,再開始吃飯菜,最後吃水果。這樣的順序,無論家庭是否在失和的情況下,都會每天重覆的進行著。

長大以後,曾經在外地讀書,交往過親密伴侶、在社會中遭遇形形色色的人,以往在家庭中視為平常的「規距」,在擴大人際關係以後,才發現原來這個社會上,有很多生活方式相較之下有著本質上的不同,而最大的不同處是很多家庭是不開伙的,這樣的社會結構改變下,我們對於食物本身的感受性已經愈來愈淡簿了。

廚房,是一個家庭能量團聚的地方,每當三節到來,一頓團圓飯的力量足以吸引遊子歸鄉,它本是一個儀式,即使長年在外地打拼,總是在特定時節有的歸處,令人嚮往,廚房是一個家的象徵,掌廚者是一個家庭的精神支柱。而現代人不僅常年外食,所居住的處所也漸漸弱化了烹飪的空間;一旦我們的身體在長年工作、學業、人際關係的壓力不斷消耗自己的元氣,或是長期服用藥物而承受副作用所苦的人們,才意識到食物的美味與營養才是維持生存的條件時,我們才發現原來對於生活的需求與健康其實很簡單,而這樣的簡單生活在現代社會中卻又是那麼遙遠。

外食結構改變了社會結構與價值觀,我們被動的沒有食物選擇,身體被共同的中央廚房機制影響了營養的攝取,看似產品很多元的超級市場,架上的食物或食品是透過採購單位的成本考量而進貨,食物原料的單一性與口感的追求讓人體長期承受著營養失衡的狀態,我們所謂媽媽的味道正在消失中,這樣的消失也是對家鄉味的失去。我永遠記得從成都回家時所吃下熱呼呼的麻油麵線,而現代人對家的味道又是什麼呢?


味覺,記憶著人一生的喜怒哀樂,也滋養五臟,保持身心平和的狀態,下廚是技能,也是家庭文化的重要傳承,這樣的傳承力量就是凝聚整個民族文化的核心價值。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