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7日

臟腑的精氣神

我們以為情緒是情緒,器官是器官,功能是功能,但事實上是每一個細胞都有情緒、物質體和功能,它是三位一體的樣態;每一顆細胞都是生命體,每一個活生生的細胞造就整個人體的生命活動。

中醫簡單的對情緒的歸屬做了觀察與結論,怒歸肝、喜歸心、思歸脾、悲歸肺、恐歸腎;看似幫助記憶的關鍵字,其意義是指情緒影響氣運行的方式,怒則氣上,所以肝怒容易引起腦壓昇高,頭頂痛等高血壓症狀;喜則氣渙(散),所以過喜的情緒容易引起氣散的虛脫無力症,簡稱樂極生悲;思則氣結(滯),長久的思慮容易出現氣停滯而全身腫滿的現象;悲則氣消,過度長久的悲傷情緒容易讓元氣消散而胸悶氣短的症狀,甚至容易發不出聲音(語塞);恐則氣下,對於發育中的孩子若沒有安全感或受到驚嚇時,容易守不住腎氣而影響生長發育,造成型體瘦小的現象。

器官則是臟腑反應在功能的物質型態,器官移植在現代醫學中已經是常見的治療方式,所以每個人的器官大多長一樣的,而功能卻必需靠自身的鍛鍊與保養才能夠維持整體的運作。所以在中醫的思惟中,器官是臟腑"儲藏"氣的地方,氣虛也意味著功能降低的樣態;如果在器官還未出現病變之前改善造成氣虛的問題,其實還不算很嚴重,因為人體本身具有自癒能力,只要方向正確,大多不會出現器官的病變;如果器官已經出現問題了,改善氣虛的現象就會治標不治本,就像河床淤積引起的水患一樣,若只考慮築堤而不從除淤著手的話,最終河堤也會無法作用了。

情緒與壓力多為現代人生活中的常態,在三位一體失衡的情況下,情緒反應或氣的失調可以作為判斷的指標,愈是嚴重氣虛、甚至器官病變的人,愈不能重用藥物,它很容易把殘存在臟腑中的氣消耗掉,人活著,就為了一口氣,當臟腑留不住氣的時候,臟腑也就成為物質體了,沒有生命,也就沒有它的個性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