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1日

中醫的食療

味覺是一種享受,是美學,也可以養生。看似構造簡單的食材,透過不同的烹調或搭配就會賦予它們不同的功能。

例如洋葱,生吃會覺得辛辣嗆,後勁回甘,煲湯後它保留了甘味,這些都是洋葱的"味",我們可能看到洋葱就可以想像它讓人在處理的過程中噴淚,這一切全都有它的意義。在中醫觀察食材中的5味時,提到"甘"有補益的作用,"酸"有收斂潤燥的作用,"苦"味有降氣消炎的功能,"辛"味有燥濕昇發的作用,"鹹"有軟堅散瘀的作用,此外也有"淡味",具有利濕的作用;一個食材有時候會同時具備2~3種"味",代表它的功能很多樣,就如洋葱,生吃的時候辛辣嗆,鼻塞或風寒發汗都可以使用,熟食的時候它又可以做為補湯的湯底,與洋葱功能一樣的就是青葱,二者都可以互相搭配使用。

最近常煲湯,使用紅蘿蔔、馬鈴薯、洋葱、牛蕃茄直接熬湯,其中紅蘿蔔、馬鈴薯含有澱粉,加上洋葱以後,湯鮮回甘,而牛蕃茄熬湯以後也有淡淡的酸味,酸味可以生津潤燥,在乾冷寒流的冬天是很棒的食補,如果想要加強抗寒效果,可以添加乾燥的生腰果數粒一起熬湯,腰果具有鹹味跟回甘的作用,所以搭配甘味或鹹味都非常適合,腰果加熱後會增加它的燥性,在使用上我會偏向煲湯和打果汁,以中和或避免它火氣大的特性。

想要了解中醫的食療,必需把中醫對於食材的概念(4性5味)與節氣的變化去觀察與了解,有些食物在不適合它生長的時間取得時,會影響食物的特性與生長;如同魚類的取得一樣,當我們無止盡的濫補,失去了對於物種繁衍的尊重,吃魚不懂護魚,吃肉不能護肉,吃菜卻不護土地,這些都是造成我們地球快速耗竭的原因,回到食物的本質時,我們在能養生之餘,還要能養心(態),這樣食療的功能才能百分之百發揮出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