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4日

面對憂鬱黑狗

去年分享了自己面對憂鬱黑狗的歷程,許多人私下問我如何轉變對那隻黑狗的方法,我想我只是個個案的例子,倘若我們遭遇的情緒(非事件)是一樣的,可供參考看看。
一、如果我們習慣先滿足別人的情緒或價值觀,試著把第一順位留給自己,先理解自己是否要承擔或承受,如果內心的意願是先照顧好自己的身心,則不要因拒絕對方而感到罪惡感。
#心累
二、如果我們能認知到自己的生活步調與自己以外的人(包含親友、同事、另一半等)不同,就接受自己的不同,別人吃飯比較快、閱讀速度很快、上廁所時間比較長、用餐同時看電視、手機、工作、睡眠時間和習慣等等,那是別人跟自己的差別,但這些都沒有好壞對錯,站穩自己的生活步調,不必因不同而感到有壓力,也不需被別人對自己有不同的看法或想法而自我懷疑。
#頻率不對
三、認識自己能夠紓壓的方式,每個人的紓壓管道不同,有人能靠運動紓壓,有人是靠閱讀紓壓,也有很多人靠吃紓壓;這端看我們本身對於視覺、觸覺、味覺啟動模式,所以不需要以流行趨勢或別人建議來決定自己的需求,我們可以嘗試,但更需要找出自己能夠真正放鬆的方式。
#失去動力時
四、能夠找到不給任何建議的親友傾訴是非常困難的,也不是所有的親友能夠一起承擔自己情緒的重量,自尊心強、自我要求完美的人更有許多說不出的苦,對於一般人來說,小確幸是好的、不會想太多的,而對於自己期待成功或是焦慮自己會失敗的壓力,在小確幸者而言,就是"想太多",也很難有共鳴,自己轉移沉重情緒的取向,是找一些單方面專注的事物,比如去書店、看電影、聽音樂、玩玩小遊戲,投入自己想做卻放著很久的興趣、不設定目的地的騎車等等,只要不是與人交流的單方面探索的事物皆可試試。
#情緒混亂時
五、對於因體質虛弱、元氣不足而感到無能為力的憂鬱特質,可以選擇自己喜好的飲食來改善壓力,身體感到有力量時,志向與自信也會發展出來。
#心有餘而力不足時
六、試著判斷善意與濫好人的差別,幫助不一定是善舉,不幫助也非真正的惡,端看於對方是否有能力自我成長與超越,如果不幫助對方會讓自己產生罪惡感,先想想自己是無法拒絕?批判自己的不善?透過助人而有成就感、或對方是在情緒勒索。真正的善意,是終止「惡行」,讓別人有機會在自己創造出的實境里經驗而有所體會,而非被捲入更多的關係是非里。
#對於自身問題有逃避傾向時
七、道德觀、價值觀、戒律,都是主觀的概念,常遇到修行的人抱怨自己的另一半內在等級和文化層次很低,或是無法忍受而將另一半或親友預設成假想敵,很多人活在概念的框架上,也用這些框架攻擊別人;對我來說,自我要求才是檢視自己進步的動力,如同每天能堅持運動、靜心、保持清淨的心等等,這些和外境一點關係都沒有,倘若修行人容易被外境影響,覺得是別人壞了自己的修行、或因認為某些人磁場不乾淨而影響了局勢或風水,甚則用詛咒的方式祝福別人不修行就會不超生等等的語言。
當我們不想被這樣的親友荼毒時,就鼓勵他們更認真的閉關修行迴向眾生,然後保持相見不如懷念的距離吧。
#對於別人的期望感到壓迫時
八、成為心口合一的人,初期是倍受挑戰的,因為人際關係會不斷的損血,幾乎歸零。如果能忍受寒風刺骨的人際關係,除了能練成無懼,也能練成強心。無論有沒有朋友,所說的話,言而成真;所做的事,不怕得失。會更容易吸引真實的人,而排除虛偽的人。
#對於場面話社交感到壓力時
九、一天之中,給自己一些時間,做自己,直到二十四小時都能做自己。
我們時常被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迷失了自我,角色不是壞事,自我也不是壞事,而是我們常常把二者分開了,以為要保持自我才是對的,或是把角色扮演好才是對的;我們常常複製了父母的經驗扮演了父母,而不是從自己出發點看事情
"如果是我會如何選擇?"
"如果是我會如何看待此事?"
如果跳脫不出這個差異,我們常常會認為,自己家都不會如此,為何你們家是這樣,當內心有對錯的二分法概念時,會期待別人符合自己的期望,如果這個期待持續落空,或是在認知差異上無法有共識的時候,我們常有的妥協是委屈求全,或者冷戰,甚者外遇。
#把其它人當理由而無法以己之名表達時
O、因失去的情緒綑綁,人到中年以後,愈來愈會面臨生離死別,如果我們能體會到每個人出生以來其實不曾真正擁有過任何人事物的時候,也就不會執著對於失去感到感傷,無論好的壞的、善的惡的、快樂的悲苦的、豐盛的匱乏的,都是留不住,也都是會過去的時候,想想有多久沒有善待自己,時常歸零,再重新啟動,順其自然的心境從不來自於被動的接受外在變化,而是自我認同的能力。
#當沒有安全感或恐懼未知時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