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是爸爸前世的情人"
在人性層次的認知里,會感到開心的,絕對不是媽媽這個角色。
母親養育孩子,對於孩子的期望,並不一定是要得到孩子成年後的回饋,照顧者渴望的,是能夠在一輩子的時間里能夠與子偕老的的另一半互相支持,當夫妻之間是為了孩子的問題發生爭執,延伸出的問題會是孩子可能會成為父母間作為報復對方的工具,孩子本身容易因自身成為父母失和的藉口產生罪惡感、覺得自己多餘、不被愛、討好傷害自己的父母,或是為了逃離原生家庭而出現行為失序、尋求支持而誤交損友的現象。
在人性層次的認知里,會感到開心的,絕對不是媽媽這個角色。
母親養育孩子,對於孩子的期望,並不一定是要得到孩子成年後的回饋,照顧者渴望的,是能夠在一輩子的時間里能夠與子偕老的的另一半互相支持,當夫妻之間是為了孩子的問題發生爭執,延伸出的問題會是孩子可能會成為父母間作為報復對方的工具,孩子本身容易因自身成為父母失和的藉口產生罪惡感、覺得自己多餘、不被愛、討好傷害自己的父母,或是為了逃離原生家庭而出現行為失序、尋求支持而誤交損友的現象。
母親和女兒,在心理層次上是一種互相競爭的關係,而無法成為單純的母女關係,有時母親自己在另一半得不到關注時,也會藉著女兒的角色去討好對方,甚至容許女兒在過程中受到委屈,一旦進入青春期,子女在心智上發展獨立自我的時候,很容易早早離家、或是容易步上與母親同樣選擇的生活,把自己當成索愛的工具。
30年前,社會價值觀對於重男輕女的觀念仍十分嚴重,女性的地位是以能生出男丁為尊貴的象徵,生不出男孩的女性不是被迫休妻,就是默許夫家在外有子嗣,表面的社會道德是稱訟母愛犧牲奉獻的偉大,真實的樣態仍是以母親是否符合社會價值觀來決定其地位,當媳婦無法成為婆婆這個角色的時候,社會是否仍然對母親有同樣的尊重呢?一句"女兒是爸爸前世的情人",這樣的觀念不太可能會讓家庭比較和協,反而更容易讓下一代成為討愛或抒壓的犠牲品。
一、請讓孩子有機會表達他們真實的想法,讓孩子成為我們的夥伴,而非被自己支配的工具。
二、對自己的信心要大過另一半的支持,一個有愛的家庭是建立在懂愛的基礎上經營。
三、肝(關係失調)>心(討愛)>脾(控制欲,掌控欲)>肺(敏感、自我放棄)>腎(宿命論、逃避現實)>肝
假設自身有脾胃失調的症狀,可以對應到長輩是否有心臟方面的疾病,同理如果自身有脾胃失調的症狀,子女是否有肺系方面的疾病所困擾。
四、孩子是青出於藍的象徵,我們自己面臨的困境,在孩子身上就有可能有解決問題的鑰匙,孩子具備了延展自身生命侷限性的潛能和特質。
五、"兒子是媽媽前世的情人"是同樣的概念,母以子貴只是反映在社會價值仍不平等的現象。
二、對自己的信心要大過另一半的支持,一個有愛的家庭是建立在懂愛的基礎上經營。
三、肝(關係失調)>心(討愛)>脾(控制欲,掌控欲)>肺(敏感、自我放棄)>腎(宿命論、逃避現實)>肝
假設自身有脾胃失調的症狀,可以對應到長輩是否有心臟方面的疾病,同理如果自身有脾胃失調的症狀,子女是否有肺系方面的疾病所困擾。
四、孩子是青出於藍的象徵,我們自己面臨的困境,在孩子身上就有可能有解決問題的鑰匙,孩子具備了延展自身生命侷限性的潛能和特質。
五、"兒子是媽媽前世的情人"是同樣的概念,母以子貴只是反映在社會價值仍不平等的現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