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9日

"我思,故我靈肉分離"


許多人對於自我觀察身體的反應是感到挫折的,這個差別在於我們是啟動了"心的感受力"還是"脾的思考力",心的感受力簡單的理解就是成為看電影的觀眾不預設立場地來看待自己的身體反應;脾的思考力在於我們選擇吃特定食物就要符合自己期望的結果,一旦沒有符合自己設定的期望時就會啟動鬼打牆模式。

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我常會問很多人,"知道肚子餓是什麼感覺嗎?"許多被問的人會想了很久,最後才跟我說,好像很久沒有體會飢餓是什麼感覺了,大家就像生活在時間齒輪上的生產線,什麼時間就要做什麼事,即便我們內在或身體還沒到那個fu,似乎也成為習慣所以也不太想去感覺有什麼不對,直到身體受損了、生病了,我們長久忽視它真正的需求,而生病只是它強烈的"明示"我們該回到自身的感覺上,如果我們還在用頭腦思考它"為什麼會這樣?"或是"不是吃了以後就會好?"這些想法的人其實就是長期對自己身、心冷漠的症頭。

心和脾最明顯的差別就是心是掌管判斷能力的主角,脾是具有蒐集各種訊息的接收管道,我常被問到的問題就是"網路某某的訊息是對的嗎?",這類型的人一旦遇到正反二面的結論時,往往就會無所適從,失去自我判斷能力,最常見的網路訊息就是減重、瘦身、除濕這類內容,往往這於這些訊息沒有判斷能力的人大多都有心脾二虛的症狀,因為無力改變自己所以只能以抓住很多資訊來強化自己的決心,另一方面也會陷入了權威的迷思而失去了解自己身體的能力,反而加重了心脾二虛的困境;生活的節奏其實很簡單"餓了再吃、渴了再喝、累了就睡、冷了着衣、熱了減衣",這是以每個人的生理時鐘來運作的,現代人的生活已脫離自然時序很久,所衍生出的每個人生理時鐘都有所不同,所以不能按照別人的養生條件來套用到自己身上,自己的身體會很明確的反應我們需要什麼;也有人會問說"我在某些時候會特別想吃某種食物,那是我的身體需求還是我的欲望?"假如我們已經吃飽了,但看到甜食的時候又想吃,那就是欲望,如果我們在飢餓的狀態中想吃特定天然食材的食物,而非再製加工品,就表示這是我們身體的需要;還有一種人則是無論任何有能量的食物吃下去對他們來說都是毒,這類型的人最特殊之處在於他們具備了自我毀滅的特質,對他有益的食材意味著他們還會在這個世界上多承受一些內心的苦,所以這樣的投射在自己身體上的反映就是病情加重,或是任何對當事人有幫助的人事物都會擦肩而過,無法受惠在當事者身上。

如果我們無法先對自己的身體友善,我們如何能讓別人感受內在靈魂的美好,放下頭腦的思惟習性,我們才有機會讓自己喘口氣,讓心主導,也讓身體好過,它們本來就是一體的二個面向的呈現,沒有分別。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