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10日

用藥如用兵

圖:芡實(四神湯的材料之一)甘、澀,平。歸脾、腎經。

中藥學老師上課時很喜歡講故事,為了就是讓我們不要覺得中藥學起來很枯燥,他常說"用藥如用兵",藥用在人身上,是有"殺氣"的,超過劑量會傷身,不足則無法祛病,小兒用藥尤其需要變通,有時藥書讀久了還得去研究一下兵法~

兒童是最能表現出肝臟的威猛強,出現在肝臟本病時,容易反應在肢體動作上,如大叫、眼睛瞪視、呵欠、頸部強直、四肢抽搐等"筋僵直"的症狀,民間常有收驚習俗是有點道理的,肝藏魂,宜藏不宜外放,所以小兒應避免受到大人的言語或肢體的驚嚇,或出入喪葬場所,受到驚嚇的兒童面色或眉心泛青,或額頭有青筋浮現,就要往調肝的方面治療,肝主風,兒童在春天易遭風邪侵襲,而出現急痛症,止痛的方式可熱敷,行血趨風等方式改善。
肝臟(實證):目光直視、大叫、頸項強直、抽搐有力。
肝臟(虛證):咬牙、呵欠、目光無神。
肝臟(熱證):高熱喜飲、喘而胸悶、眼白泛青直視、眼睛分泌物色黃而多、軀體強如弓型無法放鬆、手亂動等。

心主神明,五臟中唯一沒有"肉"字旁的就屬於心,以心臟為主的疾病會反應在神智上,心火常旺(不是五更腸旺喔)。
心臟(實證):發熱、煩渴、哭叫、燥動不安、喜歡仰卧。
心臟(虛證):喜卧卻不能安眠、易驚易醒。
心臟(熱證):高熱、心胸口熱、口中熱氣、眼珠上竄、欲言不能、咬牙等。

脾病主困,是以精神疲累為主軸的症狀表現,它也反應在四肢肌肉的彈性上,在成長方面,雖然腎主骨,主身高的發育,但營養的吸收是依靠脾胃在運作,所以不能僅考慮骨頭的發育,也必需考慮身體的吸收運化能力,脾常見虛證,現代兒童大多是過食而傷脾胃,可以透過流質斷食幫助兒童恢復,不要因型體削瘦而強迫餵食。
脾臟(實證):疲倦嗜睡、身熱腹滿喜飲、大便泄瀉色黃。
脾臟(虛證):嘔吐、大便呈水瀉、睡眠時眼睛不閉。
脾臟(熱證):眼睛分泌物多而黃、尿黃

肺病主喘症,在情緒方面,如果父母的教養方式讓孩子容易無所適從,壓抑孩子的氣機協調,則容易出現肝病或肺部疾病,肺病容易抑制脾胃運化,所以從小上呼吸道疾病的孩子體型大多瘦弱,這需要父母特別注意的地方,五行中肺氣制約肝氣,肺病則肝旺,需注意是否合併肝臟的證候。
肺臟(實證兼風邪):癢咳而不止、胸滿悶、渴卻不喜飲水、鼻塞流涕、打噴嚏。
肺臟(虛證):喘而少氣、唇色泛白、皮毛乾燥、呼多吸少。
肺臟(熱證):喘急有明顯呼吸聲、呼吸不利、鼻乾或出血。
肺臟(虛熱證):咳喘而無力、唇紅少痰。

腎主孩童的生長與發育,腎病在中醫幼兒疾病中是最困難論治的部份,它包含了發育遲緩、腦部智能與專注力的發展等等,有很大的因素是來自父母的基因,在腎病的預防需要從父母計畫生育時期就要開始注意保養,可以確保許多因先天不足造成後天失調的病症。
腎臟(虛證):面色灰暗無光澤、小便清長失禁、夜間低燒等。

以上是我在兒科學習上的一點心得,即使可以在條文上列舉清楚,但在臨床上仍有很大的變化性,不僅需要醫者的細心與耐心,也需要父母的觀察與幫助才能夠讓幼兒得到完整的照護,兒科也是啞科,無法透過當事人的描述來診斷的學科,所以很敬佩選擇小兒科的醫生(無論中醫還是西醫),兒科是國本,也包含了讓後代健康長成的使命;在面對一個受到祝福而出世的新生命,在某種意義上,我們是否要更加關照自己所處的環境,讓新生命健康的成長?人類在面對充滿毒素的環境時,如果無法真正的排出體內的有害物質,所以"進化"成對於毒素有較高的耐受性,現代的孩童在母體內就必需適應環境所帶來的毒素,如果無法從根本(環境)著手,我們只會有愈來愈多的慢性病童。

改變不困難,就從自家的餐桌開始吧,吃乾淨無毒的天然食物,儘可能不要外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