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8日

掌握自己的生命之泉,從選對食物開始


文/謝無愁

在我5~6歲,正值開始認知自己願望的時期,那時候很著迷武俠片、以及長輩們看武俠小說的影響,自己十分喜愛為了治療主角的怪病,而走遍萬水千山,尋找那種即使用GPRS導航也會鬼打牆的極地峭壁上才有的仙丹妙藥,只為救人一命的橋段。回想當初母親可能只是隨口問我想不想去內陸學中醫,我竟然毫不考慮的答應,不禁覺得自己中武林俠情的毒太深。

直到一頭埋進中醫的世界以後,才體悟到中醫樸實與融入生活的養生智慧,它當然與小說所描寫的隱世又帶點孤僻的神醫相去甚遠,真正的濟世功夫不會在特定區域才能發展出來,它是包含在人們行住坐臥的思維里,也反應在日常生活中。

在交通不發達的時代,倘若得到小說主角一樣的怪病,所需的藥材生長在十分遙遠的地方,除了要能擁有如類固醇般的速效,也必需創造出一匹可以媲美法拉利的汗血寶馬才行,否則光是旅途往返的時間,或許早已經魂歸西天了。以中醫的角度看待疾病,必需是養生預防為先、就地取材為用的原則來考量;在這個前提之下,在疾病初期可以控制的時候治療,可以避免成為慢性頑固型的疾病,也無需使用毒性很強的藥物,往往有很多就是在廚房中的材料就可以改善症狀,許多流傳下來的民間偏方大多來自自家廚房。

很多人對於中藥的概念是沒有副作用,有這樣的想法是很危險的,不僅僅是中藥,只要是吃了影響自身體質的食物,也會產生疾病。從前的人飲食清淡簡單,生活規律單純,無需不停的消耗元氣來抵抗病痛;現代人的飲食型態就像帝王般的享受,讓身體的能量大量消耗在食物的消化上,久而久之讓元氣損傷、提早衰老的現代人比比皆是,其實絕大部份的疾病大多是不當的飲食習慣所引起,往往因為不是立即性的原因而輕易忽略正確飲食的重要性。

在資訊流通的時代,一般人多少都了解藥補不如食補的觀念,疏不知食補也需要看自己的體質是否適合,只要不是在地生產的食物,它的屬性與味道就會有所不同;像地中海的羅勒(九層塔)跟台灣羅勒的味道絕對會不一樣,這就是在不同氣候帶與土壤中所種植出的植物,也會有品種與成分的差異。

我們以為很有營養價值的食物有時反而造成身體的危害,比如肉、蛋、奶製品,它對於消化及代謝系統的損害非常大,不僅不能每天吃,有過敏體質的人甚至必需停止食用。在亞熱帶高溫多濕的環境生活,對於容易生痰、生濕氣的食物就需要避免攝取。另一方面,現代人喜愛加工精緻的米食與麵食,也大都失去營養的完整性,精緻後的白米與白麵,只留下澱粉類和醣類,而少了胚芽的纖維素及微量元素,當我們長期食用精緻的白米或白麵,身體很容易產生濕氣,澱粉中的醣類容易在腸胃中發酵成酒精,使人飯後容易昏沉,也降低了免疫(T)細胞的活動能力;我們期待美味的食物帶來的歡愉與滿足,但如果能夠在選擇食物之前多想一下它在體內的影響與變化,或許我們以為的美味並非真正的美味,而是身體對於味覺的感受性已經降低了,面對每日的壓力與體力消耗,如果再吃進會難以消化與代謝不良的食物,很容易損耗人體的免疫系統,使人生病。

改變體質,對於中醫的論述上是十分嚴肅的課題;我們大都期望改變體質是讓身體從病理的情況轉變成健康的情況,往往忽略了了解自身體質的需求而攝取了可能不利於自己身體的食物;每年十大癌症死因,有7成是選擇不對的食物長期累積而成的,大部份的癌症好發於消化系統,其次是為了代謝毒素而累積在替代性排除的器官,或是累積在身體最脆弱的器官,這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我們所選擇的食物可以讓自己生病,也可以幫助自己重拾健康。一朝得病需要經年累積,透過各種不同的醫療體系幫助我們改善病痛,最終仍得面對一日三餐,如果我沒有學習中醫,或許也無法體會吃對食物才是養生之道,當我面對親手種植的蔬果時,也不得不為它們的簡單與複雜臣服,如同練功心法一樣,掌握自己的生命之泉,從選對食物開始吧!

沒有留言: